一、工程中心簡介
工業環境保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是1994年經原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成立,依托于原冶金工業部建筑研究總院(現稱“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冶金環境保護研究所(現稱“中冶節能環保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建設基礎,其主要目標和任務是針對我國冶金、電力、建材、化工等行業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和廢氣,開發適應我國工業生產特點的工業三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并不斷將其成果在工業生產中推廣應用,為改善我國的環境和節約資源服務。
圖1 工業環境保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業環境保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行技術創新,拓展服務領域、優化經營結構、提高服務水平、擴大經營規模、創新管理制度、規范經營行為,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做好節能環保及城市區域治理服務,成為引領行業技術的先行者和行業技術研發及轉化的橋梁和“產學研”結合的最佳實踐,為國家環境管理、監督與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中心自成立以來得到國家發改委、原冶金工業部、國家環保部以及世界銀行的共同支持。多年來通過自主研發,在工業環境保護水處理、煙氣治理、固體廢物處理與利用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并進行了大量工程應用,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心本部現有員工近300人,技術人員占73%,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7人、高級工程師59人,其中博士13人、碩士105人,持有各類職業(執業)資格證書人員70人,專職研發人員60余人。下轄科研及產業化基地擁有員工近千人。技術專業人才配備齊全、年齡結構合理、研發能力強、工程經驗豐富。工程中心擁有環境工程碩士授予資格。
二、工程中心科技資源
工程中心會同依托單位具擁有環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廢處理處置、物理污染防治)專項甲級設計資質、市政行業(排水工程、環境衛生工程)專業甲級設計資質;建筑業企業工程總承包壹級資質;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甲級資質;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工業廢水處理、除塵脫硫脫銷、工業固體廢物處理)甲級資質;建筑、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工程咨詢丙級資質;環境監測計量認證合格證書(CMA)。
工程中心成立以來,依托單位總計投入約26.4億元進行研究平臺、工程化驗證能力和產業化試驗基地建設。本部辦公樓面積3000㎡,實驗室面積1710㎡;產業化試驗基地辦公建筑面積共計7363㎡,實驗室、實驗場地建筑面積3100㎡,擁有包括水工實驗大廳、大型煙氣除塵與凈化實驗室、噪聲實驗室、固體廢棄物處理及利用實驗室和冶金環境監測中心在內的、完備的測試及試驗場所及研發平臺,配套專業儀器設備,在新余、九江、天津、珠海和湛江等地建有多個產業化中試基地。
圖2 水工試驗大廳(局部)
圖3 環境監測實驗室(局部)
圖4 部分科研裝備
圖5鋼渣有壓熱悶處理工藝半工業化試驗線
圖6 工業環境保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鋼實驗基地
三、工程中心科技成果
工程中心積極承擔國家、省部委及集團研發項目,依托科研項目尋求示范工程的應用,積極進行科研成果推廣及產業化,在運行中開放服務和積極拓展產學研合作。
近年來,工程中心累計科研投入25555.53萬元,其中國家撥款6808萬元,自籌18747.53萬元,承擔和完成了包括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和“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在內的66項科研任務,涵蓋工業節水、污水處理和廢水資源化利用,工業爐窯煙氣除塵與凈化、煤氣回收與利用,鋼渣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工藝的研究與裝備的研發,擁有轉爐煤氣干法凈化回收技術及成套設備、循環流化床燒結煙氣同時脫硫脫硝技術、鋼鐵企業全廠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焦化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轉爐鋼渣自壓熱悶處理技術與裝備、鋼渣尾渣的低能耗粉磨技術等核心技術與裝備。
工程中心在努力開展科技創新與研發及成果轉化的同時,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積極為國家和相關工業行業環境管理、監督與決策及技術進步提供支撐與服務。先后配合環保部、工信部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完成了首都周邊地區部分鋼鐵企業生產規范化核查,鋼鐵企業產能、污染設施運行現狀及污染物排放情況檢查,2020我國鋼鐵產業發展愿景制定等工作。主持或參與了包括《鋼鐵企業綜合污水處理廠工藝設計規范》、《鋼鐵行業焦化、煉鋼、軋鋼工藝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冶金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系列標準》、《道路用鋼渣》在內的60余項國家或行業相關標準、規范、指南的編制工作。在水處理、大氣凈化與除塵、噪聲與振動控制、固體廢物處理及綜合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工業節能等技術領域取得授權中國專利7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27件。上述科研成果全部實現了產業化,并獲得了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34項,其中,“熔融鋼渣熱悶處理及金屬回收技術與裝備”項目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及2011年度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鋼鐵工業水污染控制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201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及2012年度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累計獲得中國專利授權66項,其中發明專利24項,“一種熔融鋼渣熱悶處理方法”獲得2010年度中國專利優秀獎。
圖7 熔融鋼渣熱悶處理及金屬回收技術與裝備”項目榮獲
2011年度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圖8“熔融鋼渣熱悶處理及金屬回收技術與裝備”項目榮獲
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四、工程中心成果轉化
工程中心在鋼鐵工業節水、污水處理和廢水資源化利用,煙氣除塵與凈化、煤氣回收與利用,鋼渣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節能與低品質熱源利用等涉及鋼鐵工業全流程的相關環境保護領域通過科研開發、自主集成、引進消化和再創新掌握了多種核心技術與裝備,并迅速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近年來,共設計和建設各類示范工程200余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中,自主研發的“熔融鋼渣熱悶自解處理技術、鋼渣有壓熱悶處理技術及裝備和鋼鐵渣粉技術”自2007年起,已在鞍鋼、首鋼京唐鋼、太鋼等國內40余家鋼鐵企業推廣應用,鋼渣年處理量占全國鋼渣總量的33%;“鋼鐵企業總排口綜合污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煉鐵、煉鋼、軋鋼廢水的處理與循環利用以及分質供水技術”在日照鋼鐵、馬鋼合肥鋼鐵等建設了相應示范工程,已在我國攀鋼西昌、唐山新寶泰、八一鋼鐵等鋼鐵企業推廣建設了多項工程,并在礦井水處理回用領域進行了拓展。
在進行技術工藝研究與裝備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的同時,工程中心還根據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的總體發展趨勢,按照市場化、社會化和多元化的原則積極探索環保設施投資運營、環保設施托管運營及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種環境服務模式,已實施了包括鋼渣“零排放”新余項目、九江項目,天津、珠海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西昌水處理運營項目在內的多個環保設施投資運營及環保設施托管運營項目,為推進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和升級樹立了良好的典范。
圖9 自主研發的第四代鋼渣熱悶處理技術——“鋼渣有壓熱悶處理技術”
圖10 自主研發的高效低阻脈沖袋式除塵技術在寶鋼的工程應用
圖11 攀鋼集團西昌鋼釩有限公司全廠廢水處理工程
(處理水量36000m³/d)
五、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單位: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33號
聯系人:孫健
聯系電話:010-82227604
郵箱:hb7639@126.com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13號
京ICP證13042131號